CN / EN
banner圖
掌握核心技術 駕馭光的運用

行業新聞

Industry News

萬物互聯和智能化趨勢下的變革與供給

日期:2020-04-29 來源:J9九游会中国

麵對變革挑戰,建議加快製定全麵應對策略,加強製度供給創新,包括重構行業監管製度、協調競爭政策與產業政策、強化網絡信息安全、高度重視人才與就業政策、為企業變革鬆綁等。

萬物互聯和智能化趨勢下的變革與供給_sdyinshuo.com

近年來,以移動互聯網、雲計算、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滲透、廣泛應用,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繼而引發的企業變革、產業變革已經非常明顯,如何適應變革步伐,加快製度調整和供給創新已成為一項新課題。2017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將《萬物互聯和智能化趨勢下的企業變革、產業變革及製度供給》列為重點研究課題,一年多來,課題組深入調研了製造、交通、家電、機床、服裝、金融、電信、互聯網等行業的數十家企業,發現傳統企業正在向智能型企業演進,特點包括生產方式高度智能化、客戶關係服務化、企業邊界柔性化、組織結構平台化、企業創新開放化等。傳統產業則由過去的線性鏈式產業向智能生態群演進,特點包括基於平台的集群化、基於數據的智能化、基於產業融合的服務化等。麵對變革挑戰,課題組建議加快製定全麵應對策略,加強製度供給創新,包括重構行業監管製度、協調競爭政策與產業政策、強化網絡信息安全、高度重視人才與就業政策、為企業變革鬆綁等。

萬物互聯和智能化推動企業向智能企業方向演進

智能互聯技術改變了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,推動企業逐漸向智能企業方向演進,五個方麵特征日益顯著。

生產方式高度智能化。企業越來越多利用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技術改變生產方式。按照與消費者距離的遠近,大致分有三類:一是對企業內部生產流程的自動化、智能化改造;二是以智能互聯產品為基礎,形成與客戶頻繁互動的生產或服務方式,例如遠程診斷和在線維護等;三是生產融入服務平台,成為網狀產業結構的一個部分。

企業邊界柔性模糊化。企業的邊界從有界向無界、單一向跨界演進,內外部界限被打破,任何能夠與智能生態群核心平台進行對接的組織、個人和用戶,都將成為企業的一部分。譬如滴滴打車通過互聯網平台,將出租車、社會車輛、個人車輛等都接入進來。隨之,企業的規模也會因企業邊界的伸縮而柔性調整,不再受自有資產、產業屬性、產能條件、人力資源等硬性約束,可以通過接入和整合外部資源,靈活調整產品或服務輸出能力。
客戶關係長期服務化。智能互聯產品的出現,使企業與客戶之間的關係發生重構。首先,拉近了與客戶的距離,企業通過互聯平台直接麵向客戶獲得信息。其次,企業實時掌握產品運行情況,結合客戶反饋,完善產品性能。第三,企業向客戶提供的將不再是單一的產品,而是向“產品+服務”轉型。總之,智能企業與客戶的關係將從過去單一的買賣關係,演進為長期的、多維度的服務關係。

組織結構平台網絡化。企業為適應貼近用戶、柔性生產、內外協同等要求,必須重塑企業組織結構。主要變化有:一是內部組織扁平化。企業各業務單元、各智能設備等互聯互通,內部生產與外部市場之間、上下遊工序之間均可實現無縫對接。二是核心功能平台化。企業聚焦於核心功能後,通常會將這些功能以平台的形式呈現,以滿足各種數據集中交互的要求。三是外部結構網狀化。企業拓展外延功能後,相應的生產、客戶、上下遊及相關外部組織都與平台相連接,形成一個複雜有序的網狀結構。四是業務單元微型化。生產和服務等業務單元將逐步微型化,以滿足個性定製的需求,如青島海爾“平台+小微”的經營模式。

企業創新開放係統化。在智能互聯和跨界融合的趨勢下,企業創新著力點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轉變,創新形式從串型的瀑布式創新向並型的迭代式創新轉變,創新人員從在冊人員創新到在冊與在線雙重並進,創新組織從全球布局研發中心到以平台載體為主轉變。總體上將呈現出三個趨勢:全麵開放,即整合包括員工、客戶、上下遊企業、行業外夥伴等各種外部創新資源,實現跨界集成創新;係統專業,即通過吸納各環節的專業資源,形成從創意、設計到製造、銷售等整個創新流程;共享共贏,即參與創新的各個主體,通過利潤分成計劃都能夠分享利益。

萬物互聯和智能化推動產業從線性產業鏈向智能生態群演進

目前,產業結構也在解構和重構,已顯現出從線性產業鏈到智能生態群的變革趨勢。主要特點有以下三方麵。

基於平台的集群化。互聯網正在解構傳統的線性產業鏈,形成基於平台的生態係統。一些企業提供信息設施、交易結算、信息匹配等方麵的功能,提高賣家與買家生產經營活動的效率,成為產業中的平台。平台和入駐平台的各類主體,相互合作與競爭,表現出更加強大的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特征,形成網絡上的虛擬產業集群。產業重構改變了市場力量對比,最突出的現象是傳統整機企業的作用被平台削弱,如無人駕駛平台開始成為汽車生態網絡的一個關鍵節點或環節。

基於數據的智能化。在智能互聯技術支持下,企業從采購、生產、營銷、用戶使用、產品研發、企業管理等各個環節獲取大量數據,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,可將生產經驗、隱性知識等逐步固化為顯性知識,繼而對產業和企業變革產生重大影響。對企業數據的聚合與挖掘,不僅產生更多新洞見、發現新商機,還會孕育出新業態和新模式。例如,基於工業互聯網平台上大量中小企業的數據,就可能催生供應鏈服務、谘詢服務、租賃服務、金融服務等新業態。

基於產業融合的服務化。智能互聯促進產業的跨界融合與縱向融合,提升了服務的重要性。發展趨勢有三個方麵:一是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。在產品中嵌入智能化模塊,使產品在全生命周期內與廠商保持在線聯係,用戶將會從購買標準化產品向購買個性化服務轉變。二是產銷共創。用戶也從被動的購買者變成產業價值的創造者,這成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新源泉。三是共享經濟。共享經濟打破了勞動者對商業組織的依附,他們可以更廣泛地接觸需求方,直接向最終用戶提供服務或產品。

全麵應對萬物互聯和智能化引發的變革

近年來,我國順應萬物互聯和智能化變革趨勢,加快製定出台了一係列促進政策,如互聯網+行動、大數據綱要、人工智能戰略等,但要高度重視技術變革、企業變革、產業變革對傳統製度體係帶來的挑戰,並加快製度調整步伐,製定全麵應對策略。

一是重構行業監管製度。要避免以舊思維管新業態,實施包容性監管,既支持新業態發展,研究取消或放鬆過時的監管製度,又把握好監管底線,如消費者權益、網絡與信息安全、個人隱私保護等,督導企業規範經營。要適應融合創新趨勢,研究出台針對融合型業務的總體監管指引,重塑跨部門協作機製;考慮到基於互聯網的業務應用天然帶有跨地域的特點,建議重構現行屬地監管模式,做到對跨區域活動的無縫覆蓋。還要進一步完善政府、企業和網民等利益相關方共同治理格局。

二是協調競爭政策與產業政策。要減少和優化產業政策,減少對市場主體的選擇性支持,通過製定開放的標準和實施公平競爭審查,防止排斥競爭的規定和做法。加強對共性技術研發、質量標準和認證、政府公共采購等方麵的支持,完善支持產業創新發展的支撐環境條件。針對跨界融合、疊加創新之類的新產品,比如智能網聯汽車、智能聯網家居、智慧醫療產品,要加快跟進出台對應的認證認可體係,支持創新產品上市。還要關注新興產業“贏者通吃”問題,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。

三是強化網絡信息安全。物聯網、工業互聯網、人工智能等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,讓電力、水務、能源、交通、銀行、工業控製係統乃至市政、醫療公共服務等都暴露在網絡空間,讓網絡安全與生產安全相互疊加,其潛在影響難以想象。建議督導企業樹立網絡安全觀,落實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防護責任,各相關行業部門履行好自身監管責任。要加大隱私和個人數據保護力度,建議加快數據管理立法增強個人數據處理活動的透明度,設計更富有效率的用戶個人信息保護機製。

四是高度重視人才與就業政策。多種方式培育和引進高端智能領域人才,暢通高校、科研機構和企業間人才流動渠道。鼓勵多種方式加強人才共享,形成有效、完善的合作培養機製。還要高度重視失業和技能培訓問題,人工智能預計會對體力勞動者和部分腦力勞動者都形成直接替代,建議及早識別最可能被替代的重複性、程序性、高成本就業領域,提前為受影響的勞動力提供就業再培訓,學習掌握新技能。此外,靈活就業人員的數量會越來越多,需要國家在勞動合同、社會保險、就業政策等方麵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和保障。

五是完善企業製度。建議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,為企業變革鬆綁。企業變革步伐加快,需要寬鬆的製度環境,但國資監管部門的行政性幹預還比較多,涉及人事、薪酬、業務等經營性事務,對企業變革形成剛性束縛。可依照《公司法》,還權於企業,讓企業成為獨立市場主體,才能為企業變革鬆綁。此外,企業創新需要更加多樣化的企業製度,突破“同股同權”的製度製約,滿足不同投資者的偏好,為企業創新留出更大的空間。
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