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N / EN
banner圖
掌握核心技術 駕馭光的運用

行業新聞

Industry News

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,中國還需要做什麽?

日期:2020-05-07 來源:J9九游会中国

與互聯網等新經濟形式相比,製造業似乎更需要耐得住寂寞。好在,未來可期。

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,中國還需要做什麽?_sdyinshuo.com

“上帝要懲罰誰,便讓他去做製造業吧。”謝華笑著說。

過去十年間,他一直沒有離開光伏製造行業,也見證了這個行業的起伏。2009年,中國的光伏行業經過10年發展取得巨大成就,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發電設備生產國。

雖然產能巨大,但苦於“兩頭在外”而掣肘於人,為行業發展埋下了巨大隱患。2011年末,受歐債危機爆發影響,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和遭受歐美“雙反”調查,全球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增速放緩,我國光伏製造業陷入階段性產能過剩,產品價格大幅下滑,全行業陷入虧損。直到國家相繼出台的產業扶持政策,光伏產業才逐步回暖。

光伏是中國製造業的一個縮影。

也是在10年前,德國提出“工業4.0”概念。而我國彼時正將迎來一場互聯網對實業的洗禮。

隨著移動互聯網熱潮興起,實體企業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:大街上的商鋪逐漸變得冷清起來。而其背後,工廠的生產和銷售環節也因此發生著變化,機器、工廠車間與人之間,即將通過一張網聯結起來,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,製造環節的損耗在減少,利用互聯網手段,新的銷售渠道將瓜分和改造傳統渠道。傳統的生產經營受到挑戰,企業的應變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行業洗牌後的格局。

中國製造業麵臨一股智能製造的熱潮。而傳統實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“互聯網+”概念的洗滌衝擊。互聯網+實業在我國新經濟轉型下,既是機遇又是挑戰。

2015年5月,國務院發布《中國製造2025》,這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,也是工業4.0在中國的落地。根據我國製造業發展規劃的規劃,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;到2035年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;到2050年,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。

目前中國還不是工業強國,隻是工業大國。與互聯網等新經濟形式相比,製造業似乎更需要耐得住寂寞。好在,未來可期。

有發展有困難

比起十年前,中國製造確實強大了很多。

首先表現在規模上。中國製造業比美國、日本製造業增加值總和還高。2018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30萬億元,達到了30.5萬億元,折合4.6萬億美元。其中,製造業增加值接近4萬億美元。我國製造業規模已經在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,目前已經是美國的1.6倍,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%,相當於美日德三國之和。

我國製造業工業門類齊全。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擁有全球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,形成行業齊全的工業體係,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。一家製造業廠商,在中國很快就能完成配套工作,這是很多國家不可想象的便利。

在部分領域,中國製造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,甚至已經領先。比如5G移動通信網絡、特高壓輸電技術、量子通信等均已經走在世界前列。

但是,從整體結構來看,我國的製造業還不夠強。

2019年,我國的世界500強上榜企業數量首次超越美國。但其中,能源、金屬類企業占比過高,其利潤率並不突出。而汽車、工業機械行業比較薄弱,計算機電子設備製造企業也表現為大而不強、利潤不高。我國製造業企業上榜較晚,崛起時間落後於美日德,僅僅是汽車製造業起步相對較早一些。

一份研究報告稱,與美國、日本、德國等製造業強國相比,我們仍有一定差距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:

我國的製造業占經濟比重較高。隨著產業持續升級,傳統工業占經濟比重下降,製造業占GDP的比重也將趨勢性下行。而目前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仍高達29%,相當於50年代初期的美國、80年代中期的日本。
“整體看,中國製造業行業結構中,金屬類、建材類占比偏高,而機械類占比偏低,反映從原材料類行業到加工組裝類行業的升級並不順暢,但電子行業實現了彎道超車。”報告中寫到。

在世界500強企業中,我國的能源、金屬行業占比過高,分別為16%、10%,但利潤率並不突出。而美日德三國能源和金屬類企業占比均未超過10%。但其實我國這兩類行業企業的利潤率並不突出,我國入選的能源類企業利潤率不足美國入選能源類企業的三分之一,金屬類企業利潤率更是隻有美國同類企業的九分之一。

2019年,我國除汽車外的製造業上榜企業達10家,超越其他三國數量,數量上追趕較快。其實,直到10年前的2010年,我國才有4家製造業企業上榜,且均為汽車及零部件行業。從過去十年上榜數量看,我國車企表現好於美國,但落後於日本和德國。而除汽車外的其他製造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則主要發生在過去十年,相比美、日、德三國均在1995年已有其他製造企業上榜,我國明顯落後。

有路徑有未來

中國製造的升級迫在眉睫。在經曆了過去十年的快速發展期後,我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正逐步進入深水區。

製造業的結構出現了優化。這主要表現在過去十年中國電子產業持續壯大,增速超出工業整體增速,這也意味著其占工業整體比重大幅上升。

近年來,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,無論從國家層麵還是企業層麵都在積極推動製造業的智能化轉型。中國製造企業在不斷利用信息化技術優化生產線、改進產品架構,從而提高生產效率、產品質量。

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,很多工廠,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,通過機器換人、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產品檢測等智能化改造,提高生產效率,進一步提高中國產品的性能和質量,真正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,實現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。

成功經驗中,中國製造的未來發展路徑依稀可見。
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在公開發言中稱:製造業未來發展路徑有三個要點:第一是數據驅動,任何一個企業,企業的一切活動,一切過程,一切產品,都需要數字驅動。第二是軟件定義。他以大眾汽車為例,稱未來汽車的核心競爭力很大程度上要體現在軟件上,不管是產品本身還是製造的過程。第三是虛實結合,工程機械、智能施工、飛機製造等,都需要把數據收集起來虛實結合。


返回列表